聚力“民富市强”美好前景 开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

2021-01-28 13:43:00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 

聚力“民富市强”美好前景 

开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 

  鲁网1月28日讯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聚力“民富市强”美好前景,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传承发扬“智者智城”精神基因,开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

  在过去的五年间,滨州发生了太多令人惊喜的变化,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展现着滨州前进的步伐。对于下一个五年,滨州百姓最期盼什么变化?1月27日召开的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说明中清晰地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富强滨州建设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 

  “十四五”期间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滨州提升区域发展中的位势,提高对创新要素资源的虹吸能力意义重大。《规划纲要(草案)》起草过程全面总结过去、科学谋划未来,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凝聚起“富强滨州”建设巨大合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锚定“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双型”城市,奋力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

  《纲要(草案)》中定出“十四五”的主要目标是:锚定“民富市强”美好前景,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发展质效、城乡融合、生态建设、社会文明、民生保障、效能变革等七个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

  聚焦以上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重点从全面开创“科创滨州”、“实业滨州”、“智慧滨州”、“品质滨州”、“开放滨州”、“生态滨州”、“人文滨州”、“平安滨州”新局面等八个方面聚力突破、带动全局、塑成优势。

  关于“十四五”发展指标的设置,《纲要(草案)》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反映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特征。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方面21项指标构成,力求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力争使每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包含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分量、生态环境质量和就业容量。

  “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创新引领、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等14项任务 

  《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分别围绕创新引领、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数字滨州建设、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迈出向海向洋新步伐、构架区域协同新格局、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构建基础设施新支撑、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树立生态发展新范式、锻造文化兴市新动力、建立公共服务型体系、提升平安滨州新效能等14项发展重点进行规划。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铸造驱动发展新引擎。建设高能创新平台,强化“一城五院”硬核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科创高地,打造撬动滨州发展的最强支点。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实施创新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以“五院十校N基地”建设为核心,打造全国职教名城,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争创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人才生态示范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形成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改旧育新并举,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以滨州优势企业为主导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产业链。做强做优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全市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补齐服务业短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一核三区”园区空间布局,培育产业发展生态圈。

  坚持数字赋智赋能,激活数字滨州新动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实体。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建设高标准数字政府。加快打造数字社会,打造精准治理、有效监管、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争创环渤海区域性消费中心。扩大精准高效投资,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滨州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

  坚持陆海统筹联动,迈出向海向洋新步伐。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格局,统筹陆海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形成陆海联动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滨州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主动对接融入,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积极参与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深度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建设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绿色生态的宜居之城、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全力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全力做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推进“一县一品”突破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合作互利共赢,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构建高层次开放格局,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多元化开放平台,建设外向型经济窗口、做大做强口岸开放平台、打造高水平开发区平台。建立更完善开放机制,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稳定和扩大全市利用外资规模。

  坚持高效便捷畅通,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建设区域化交通枢纽,建设国家主干道高铁枢纽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利设施,提升水利供给保障水平,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建设多元化能源体系,全面提升能源利用的质量与效率。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坚持深化重点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深化要素配置改革,以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引导产业集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创新财税金融体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打造“诚信滨州”品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滨周到”最优服务环境。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树立生态发展新范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筑牢生态安全保护格局。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长廊。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坚决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坚持绿色集约发展,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健全生态文明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市场化生态保护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坚持举旗凝心聚力,锻造文化兴市新动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革命文化为标识、先进文化为引领的传承创新体系,塑造“智者智城”文化名片。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独具滨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建立公共服务新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和保障能力。推进健康滨州建设,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平安滨州新效能。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生命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法治建设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通过建立统一规划体系、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强化督导评估,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责任编辑:王晓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