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滨州频道 > 文化 > 正文

赵先闻一一黄河风情画的先行者

2020-05-27 15: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画家赵先闻走进黄河入海的地方,首创了一系列的黄河风情画。1979年水粉组画《黄河入海的地方》入选全国首届科普美展,1982年油画《啊黄河》入选山东省风土人情油画晋京展,1986年水粉画《黄河口的向日葵》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黄河岸边蓬蓬棵》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黄河口的向日葵》做为唯一滨州作品入选2O18年山东省改革开放40年美术创作成果展,赵先闻的代表作六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而且都是黄河系列作品。赵先闻一黄河风情画的先行者。

第一座黄河大桥(水粉画,1980年)

  五十年前,一位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从山东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当年的北镇一惠民地区艺术馆,这里的个性“方颜”、新鲜美感和淳朴、厚道、亲热的风土民情,冲撞着他的审美心灵,他即投入这里火热的生活,由此开启了扎根鲁北大地、以手中画笔深情描绘和宣传黄河入海的多彩艺术之路;他五十年矢志不渝,稳健而行,取得显著的艺术成就,为世人铭记。他,就是 “黄河风情画的先行者"一赵先闻先生。

黄河船夫(素描,1981年)

黄河水利工地劳模 (素描,1978年)

  五十年来,世事变迁,风俗移易,青春逝去,而赵先闻先生力行艺术从于时代、为人民歌唱,深入生活为黄河风情记录、创作、讴歌的从艺初心始终不变;五十年来间,他以黄河风情为核心,凝聚了多方位、多元化的文化精神要素。可以说,他与黄河文化,注定一种难解的宿命,结下难分的情缘,从而注定了生命与艺术的一体化走向,也注定了生命活力与创造活力的爆发,使他以整个身心去感受,默默地追寻艺术的大美真谛,进而精彩地画写和呈现了黄河入海那独特的地域风光和人物场景,生动讲述鲁北故事,口碑广布。

  黄河风情画最重要的人文元素是表现黄河冲击平原的劳动人民。1973年,赵先闻先生随地委工作组下乡,在惠民县毛刘公社邢河大队“包队”;1976年又在邹平青阳公社“包队”一年。这两年里,他在农村干各种体力活,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切体验了农民的艰辛、朴实与刚毅。劳动之余他拿笔画了大量冒着新鲜“热气”的农村写生作品,涉及村支书、汉子、大娘、儿童等人物,取材鲜活,抓住各自的形象特征,写实准确,简练传神,令人感到亲切。

  1980年他到孤岛油田采风,惊奇地发现采油女工把一种名叫“干枝梅”的耐寒耐碱的野花,插在宿舍和工作间桌上的一个瓶子里,虽已风干,但小花败而不凋,清丽淡雅,女工们说她们要象"干梅"一样,虽然条件艰苦也要爱岗敬业,给他以难忘的震撼。那一座座油田钻井架、白色的海鸥,紫色的黄宿菜,和 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以亮丽的色彩辉耀着那一片天地,也让他心动不已。于是,他将这些心动付诸丹青,佳作频出。欣赏其《黄河口——绿色的诗篇》:以向日葵景象入画,造境别开生面,空间块面分割,意象有序连缀,一望无垠竞开放,色彩迷离气苍茫,绿色生机贯天地,如歌如梦笼大荒。作者诗情迸发,以水粉精彩写就如许大美的诗篇,此中情怀,此中意蕴,此中诗性,已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和咀嚼。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4O年后,2018年,这幅画做为滨州唯一的一幅作品,参加了“能量——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成果展”在首都展出,得到广泛的赞誉。

  长期以来,赵先闻先生逐渐形成浓郁的黄河风情情结,多年来他沿着黄河写生,对黄河沿岸入海口那里的人物、场景的变化极为敏感,遂把黄河故道神仙沟、大河开凌、黄河地上河、渔船扬帆、黄河勘察和油田“磕头机”丛生田野等奇异、壮观的场景,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予以深度的审美挖掘,于是,立于时代的学术探索前延的他,最早创作了反映黄河三角洲的系列作品。1979年,他创作的十二幅《黄河入海的地方》系列水粉组画参加全省以及全国性美展时引起很大的轰动。而今品读,可知作者将这一题材作为一种载体或一种倾诉的对象,沟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沟通了自然界与人的密切关系,由此赋予丰富而凝重的人文内涵。其中,有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关照,对历史的感悟。因学术视野之新、创造性之强,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献价值日益凸显。无疑,这些作品奠定了赵先闻先生作为“黄河风情和黄河口画家”在当代中国画坛重要的学术地位。

小营稻改成功 (水粉画,1979年)

富国船厂(水粉画,1980年)

黄河故道的最后一座桥(水粉画,1980年)

黄河口的向日葵(水粉画,1988年)

  基于黄河风情带来的巨大的审美冲击和创作感,赵先闻先生在深研水彩画的探索中独辟蹊径,从中开创出拓彩画这一新画种,昭示出一种新形式、新技法和新的学术品质。1989年这些融入黄河入海元素的拓彩画,荣获山东省科技文化进步奖,并入选1990年中国现代书画大展,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赵先闻拓彩画选》,畅销于世。著名国画大家刘国松先生看到这些拓彩画后主动约谈,购买了其中的两幅,并在台湾《第一画刊》“大陆新秀”专栏撰文《黄河口的画家赵先闻》,其中写到:“赵先闻的名字就和黄河口连在一起了。他对黄河口素材的挖掘,不但拓宽了美术界的视野,也给文学界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随后以黄河风情和黄河口为题材的其他文艺作品也大量涌现出来,一时蔚然成风。”正如刘先生所述,此后很多兄弟门类的艺术家受到启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黄河风情和黄河口散文诗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赵先闻先生的探索、创作,弥补了当今中国绘画表现黄河口的空白,并掀起了对于黄河风情题材研究与创作的热潮。

  近些年黄河口一带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旧貌换新颜,新植被、新气象涌现。与之相应,进入新时期赵先闻先生的创作有了新的拓展,他为生态滨州做艺术写照,以其对中国画的规律把握和研发心得,使荷花、紫藤、菊花等题材的写意佳作问世,洋溢着时代的清新气息,独树高格,与其研究海瓷艺术而创新的瓷画作品以及他研发的意象空间系列画一样,深受人们喜爱。

  对于赵先闻先生而言,黄河风情和黄河口就是他艺术创作的圣地,是他绘画的母题,是黄河和滨州成就了他。可以说,生活与艺术就像两条轨道在他身旁伸展,交织,渐远。岁月印痕,画里画外。五十年来,赵先闻先生一路在黄河风情进行生命体验,一路就地取材,一路笑,一路画,一路歌,一路反映时代,一路讴歌生命,以深挚的真情实感,画出璀璨的人生。

  (作者  上官爵文 )

责任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