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非遗看滨州|东路梆子:独特唱腔的体系化传承发展之路

2022-07-06 10:21: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6日讯(记者 杨国永)7月5日,“百年非遗看滨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阳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中心,了解东路梆子这一戏曲剧种的悠久历史,在精彩剧目展演中欣赏这一省级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阳信县非遗中心,记者们现场聆听了非遗中心挖掘整理的东路梆子传统剧目《桃花庵》选段《秋风起》,独特的唱腔,演员的倾情演绎,让大家沉醉其中。

  随后记者们还欣赏到了东路梆子小戏《谁迷糊》,这部小戏不久前刚刚获得山东省群众性小戏小剧一等奖。并不复杂的情节,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刻画,赢得了现场记者的阵阵掌声。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创作的小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东路梆子唱腔非常丰富,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不但有不同的唱腔,而且都有自己的发声方法和特点。东路梆子的唱腔悲壮、高亢、激昂,音乐节奏快,这也正好能够表现出这类剧目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富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东路梆子的唱腔形式是板腔体,唱腔结构是以上、下句为基础的。东路梆子对句子的要求很严格,唱词一定合辙押韵,因为它是对仗句,不准少一句,唱腔也就必须按这样词的结构唱,如果根据剧情的需要,最后有意少唱一句,那也得用打击乐的“扫头”补上这一句。

  据阳信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非遗中心主任孙洪芳介绍,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章丘梆子”,也叫“山东吼”。它历史悠久、流行区域较广,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据1995年《阳信县志》载:县境内流传河北梆子、东路梆子最早,已有300年的历史。阳信县非遗中心为保护东路梆子这一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于2014年开始,对东路梆子展开挖掘保护工作。2016年,东路梆子获批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路梆子剧目据说有四百余种,目前当地搜集到的只有347种,其中滨州地域班社、剧团演出过的有290种。题材从隋唐到明清时期的都有,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内容广泛,大多是表现帝王将相、精忠报国、壮士侠义以及爱情、生活情趣等内容。

  隋英男是一位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跟随剧团老师一起排练。从小就喜欢戏曲的她,正是在老演员的帮助带动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在剧团里年龄最小,剧团老师前辈们对我很照顾,在各方面老师们都传授得非常细心,慢慢地教我,告诉我怎么唱,怎么做……希望以后可以更好地把这种传统的戏曲传承下去。”阳信县非遗中心非常重视东路梆子的继承与发展,在挖掘整理、培养新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老带新,这也正是他们培养新人的一种方式。

  目前,阳信县非遗中心已挖掘整理了《双锁山》《白虎帐》《桃花庵》等多部东路梆子经典剧目,移植了传统剧目《清风亭》,创作了小戏《外甥找舅》《二蛋闹牛》《谁迷糊》等。2017年12月,东路梆子《二蛋闹牛》在“中华颂”第二届小戏小品曲艺高级研修班优秀作品展演中,被评为 “优秀剧目金奖”。2018年10月,东路梆子《二蛋闹牛》在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中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小型剧节目”奖。阳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中心于2019年8月6日至10日赴江苏昆山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东路梆子传统剧目折子戏《白虎帐》,并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戏曲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使东路梆子这一剧种受到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