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日记| 我骄傲!我有一个名字——“滨州人”

2020-02-25 13:49:00 来源:健康滨州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5日讯 自2月13日离开家到武汉,已有10天的时间了。虽然说防护服上有时写着名字,但听到最多的是“他们是山东滨州来的,滨州人”。

滨州市第五批援鄂队员 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护士  蒋荣俊

  从抵达的那一刻开始,就投入到防护相关知识和穿脱防护服紧张培训中,防护知识和穿脱流程要印在脑子里。进入病房后,医嘱处理、梳理工作流程、了解患者信息等等所有一些曾经很熟悉的东西,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好在平时的积累还是有助于自己很快适应了这种特殊的医疗环境。

  连续了几天,工作起来的感觉已经不像开始一样劳累、心情也不像开始一样那么恐惧,在重复不断重复的每一项工作中,也就不太在意了工作一夜的疲劳。又是一个大夜班,凌晨05:00快要到下班的时间,也正是新一项工作的开始,病房共51位患者,抽血的就有25人,说实话,这点工作量在普通病房,根本就不是个事,但是在护目镜下视线变得模糊,视野也变小了许多,虽然我们的护目镜进行了处理,可一旦忙起来,双眼就会朦胧,眼前看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再加上手套的作用,视、触就都不清晰了。记得进入病房后的第一次抽血,既紧张又忐忑,紧张的是抽血这么多,能否一针见血,反复穿刺患者是否理解,忐忑的是能否在接下来的1个小时内把血抽完,因为还要有其他的工作,时间是早就排好了的……。精心的消毒、穿刺,只能是静下心来一步步按着操作步骤做着……,以前从未想到带着手套扎止血带竟然成为一件棘手的事:因为一不小心,手套就会被扎进去。我尝试过单手扎,双手扎,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很快便摸索出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好了,时间紧迫,只能是在病人与下一个病人之间,房间与下一个房间治疗加快脚步,以便省下时间,在抽血的过程中再一次静下心来。几天之后,一切都在改变,透过带有雾气的护目镜视野变得清晰起来,手套也像是变成了自己的皮肤一样,触觉也敏感了好多,看到不断在康复的患者,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今天,又到了早上的5点,我缓步进入病房,借着走廊的余光,拍拍患者的肩膀:“阿姨,该抽血了”,昏暗的灯光下,雾气茫茫的护目镜里,我用手和心在感知着患者的血管,可是,怎么也分辨不清,着急之下就会有了推开护目镜、摘掉手套的冲动,可又仿佛听到一个声音,“不能这么做”(培训时老师的嘱咐),我努力寻找护目镜上每一丝能看得到的空间去寻找,歪着脖子,扭着脑袋,调整着视角,同时小声的和阿姨交流着,在安慰她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信心,可是,阿姨好像听不懂我说了什么,着急、为难之时,突然顶灯被人打开了,我感觉“心”都亮堂了很多,旁边的一个姐姐说“婆婆年龄大了,不会普通话,我给你当翻译”。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温暖。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很顺利的抽完了血,他还给我抓拍了3张照片,其中一名患者说:“我已经住院13天了,我喜欢拍照片,我拍的照片绝对合格,加我的微信,一会儿发给你”。我在心中由衷给她一个大大的赞,也许这是我在这里工作过程中,最实战状态下的一张照片。也许20年以后,当我翻看这张照片虽然看不到容颜,但是此时的心情我会记忆犹新。

  接下来,又是一样的重复,静脉输液、测体温、量血压、测血糖,打胰岛素、发饭,我们忙碌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患者给我们的微笑,心情也舒畅了很多。几天接触下来,我们与患者也逐渐熟络起来,他们知道我们来自山东滨州,她说“虽然看不到你的样子,听声音你一定很漂亮”。今日我测血压的时候,有位姐姐说:我听你的声音,看你的脚步,应该是90后,我说:哪里,我是是80后了,孩子都很大了”。那位姐姐说:“谢谢你们,朴实善良的滨州人……”。看她没在说话,抬眼看她,见她眼泪汪汪,一问才知道,她和我同龄,家里也有一个不大的孩子,十几天没见了。我安慰了她几句,就匆匆的到了下一个病人的床前。好在,多亏有护目镜,没有让她看到我眼里打圈的泪水。过后一想,也挺高兴,不论真假,我可能是又年轻又漂亮了。身上也轻松了不少。

  其实大家不用担心,穿防护服工作是对我们是一个考验,无论体力、心理。刚穿上时会觉得胸有点闷,喘不动气,有点疼,有点热,过一会很疼、蒸桑拿,窒息感,这时候就安慰自己“很快就会过去”,但是静下心来,从事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去的时候,慢慢的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忘我,其实也许这是这样,也许是一种修炼的境界。

  我的亲人们,等着吧,等到疫情过去,我们都会成长一大截,等到春暖花开,我和我们滨州来武汉的同事肯定会一路高歌,结伴回家。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是入党积极分子,大家看我的表现吧!我知道我是来自山东的滨州人,我来自滨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护士,普通的医务工作者。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