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滨州频道 > 文化 > 正文

与自然共语 与历史同行 ——画家赵先闻作品欣赏

2020-08-11 16:5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观复美术院

  承办单位:观复美术馆

  学术主持:刘龙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展标题字: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参展画家(按年龄排序):

  杜希贤 何韵兰 宗 华 郭怡孮 李智纲

  杨力舟 陈永锵 赵先闻 陈良敏 孔 紫

  孙 戈 张文江 万 鼎 谢冰毅 张建岗

  白云乡 孔维克 王定锁 陈茂叶 丁 杰

  郑培熙 李呈修 何加林 朱仕明 王颖生

  杨连升 张建中 刘万鸣 张积成 徐洪彬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以“格物致知”为题,意在倡导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时,要有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画家简介

  赵先闻,字知也,1949年生,聊城市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滨州地区艺术馆馆长,滨州画院院长,滨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电视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为滨州画院名誉院长,滨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滨州文联艺术顾问,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北京•滨州)现代原创美术研究院终生荣誉院长,滨州学院和滨州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作 品 欣 赏

  用荷花映照高洁的生命

  吕仁杰

  幸福、洒脱、率真都洋溢在脸上。虽已是近古稀之人,但他有颗年轻的心,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如同捧着露珠的荷叶,像他笔下的画卷和色彩,无处不突显着他的精神与心灵的纹理。这就是面前的赵先闻先生给人的印象。我称他为“荷花老人”。称“老”并非老,先闻总有着阳光般的心态和热情,这使他永葆着年轻态,甚至小他三四十岁的人也可以是朋友,并一律称之为“兄”。

  他很幸福,因为幸福对他来说很简单,是朋友的每一次聚会,是温馨的亲情,是珍贵的友谊,是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一直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向善、唯美、求真,在鲁北平原上享受着风和日丽或雷雨风雪,却一年四季执着地画着他心中的荷。他爱荷,如他爱亲情和友谊那么纯粹。他的荷花姿态各异,色彩缤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安静而大气,清雅且不俗,展露着勃勃生机,如他的心境和旺盛的生命力;更如他的性情,热烈真切,聪敏深邃,华美中蕴含朴拙,浓淡间饱含哲思。他和荷花如影随形,彼此映照着高洁的生命。“制芰荷以为兮, 集芙蓉以为裳”,荷花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俨然成了先闻笔下一个风格独具的艺术符号和象征。通过敏锐的观察,他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他把这些不断捕捉的意趣泛化为眼中的纯美。

  先闻之所以到达今天的成就,跟他的天赋和勤奋分不开。专业绘画出身的他曾干过杂志编辑、文化馆长、画院院长、美协主席,几十年如一日,从未丢弃过手中的画笔。即便是一方名人了,仍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格局,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圈,形成一个周边生态,就像荷花生存在泥土和清流中,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的,先闻永远不会离开他自创的生命格局,也离不开养育他的故土,离不开那些格局内的朋友。而他自己便是那绽放的荷花,只有在泥土和清流的滋养中才会旖旎绚烂、芬芳馥郁。

  ▲作品欣赏

  与自然共语 与历史同行

  ——记中国(北京•滨州)现代原创美术研究院院长赵先闻

  2013年10月31日,“美丽徐州•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徐州艺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应邀参展的18位全国艺术名家之一,研讨会上面对艺术理应回归传统的声音,赵先闻语惊四座,旗帜鲜明地主张——艺术发展不需要回归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呼唤创新,力求变革。

  作为活跃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颇具个性魅力和学术思想的实力派画家,赵先闻四十余年如一日,不断探寻艺术本真,力求艺术回归自然。他的作品,在时光轮回岁月交替中,深深地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痕。

  在中国(北京•滨州)现代原创美术研究院,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艺术界的传奇大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眼前编辑成册的一幅幅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赵先闻四十余年的沧桑岁月。

  ▲作品欣赏

  艺术变迁发展的见证者

  49年出生的赵先闻,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新中国同生,同新中国共长的他,无疑是新中国艺术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

  “很幸运,我与新中国同龄。”谈起自己的艺术之路,赵先闻若有所思,仿佛陷入回忆之中。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对生活、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很想用笔把看到的美好事物画出来。特别是有一次,看到大哥画的村头的麦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一下子激起了他立志绘画的决心。

  赵先闻说,他前段时间把自己尘封多年的作品整理了一下,有素描,有速写,还有一张张泛黄的水粉画和拓彩画……翻阅着那些旧作,回忆起当年的那些人和事,泪水都模糊了眼睛。毕竟,那些血肉丰满的作品,真实地镌刻着一个画家一路走过的生命。

  69年从山东艺术学校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滨州地区艺术馆。也正是从那时起,赵先闻开启了在滨州画坛新的人生征程。他说,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艺术为政治服务是其发展的方向。因此,他的作品主要以素描、速写、水粉画为主。他的笔下,既能看到大队书记坚毅的眼神,也会喜欢故乡孩子烂漫的脸庞;孤岛采油女工、农村小伙、邻村小女孩、房东门口……一个个带有岁月印痕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用一直秃笔记录着乡村的平凡与感动,也在更迭交替中还原着工农兵真实的生活面貌。

  1984年,在接过艺术馆馆长的重任之后,赵先闻的艺术生涯也开始了新的突破。赵先闻说,当第一次来到黄河入海口的时候,他就隐约感觉到自己与此处有着不解之缘。凝望着眼前海地交融、水天一色的景状,他按捺不住心底涌动的澎湃,将黄河入海口混沌沉厚的色彩效果、微妙浅淡的纹络肌理、自然流畅的结构层次和鲜明强烈的节奏韵律融汇于拓彩画中,最早创作了12幅反映黄河三角洲的系列作品——《黄河入海的地方》,也因此被海外画坛称为黄河口的画家。

  ▲作品欣赏

  “很难说是那个地方成就了我,还是我沉淀了那个地方。”在赵先闻的眼中,那是一片能给他带来灵感和激情的圣地。融入了黄河入海元素的拓彩画,让他的作品大放异彩,也因此荣获1989年度山东省科技文化进步奖;入选1990年中国现代书画大展;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赵先闻拓彩画选》;香港著名画家刘国松在看到他的作品后,也主动约谈,并在在台湾《第一画刊》“大陆新秀”专栏撰文《黄河口的画家赵先闻》加以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先闻的艺术创作之路也越来越宽。“1989年的时候,政府成立了滨州画院,我做了第一任院长。”他说,毫不夸张地讲,之后15年的时间里,也是滨州画坛发展较好的时期。期间,有三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这也是当时了不起的成就。94年之后,他开始从事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他画的荷花,形神兼备,意蕴悠长,是当今画坛首屈一指的佳作。特别是取材于滨州八景之一“莲池夜月”的丈八巨制《盛世和风》,又是赵先闻画荷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绘画史上最大最精的一幅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凭借着深厚的绘画水平和突出的艺术成就,他也成为滨州市第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先闻说,从素描、速写,到水粉、拓彩;从油画、插图,到中国花鸟,伴随着新中国艺术发展的变化过程,他的拓展领域和创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创新。而丰富的创作历程,则无疑是其艺术生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作品欣赏

  推崇个性创造的领军人

  在赵先闻的艺术生涯中,如果把个性解放作为他艺术追求的极致,那么,变革创新则是他艺术成就的标签。

  “我不是一个喜欢被约束的人。”赵先闻坦言道,四十四年的创作经历告诉他,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主旋律。他特别提到1985年左右,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本土文化受到猛烈碰撞,新观念、新画法开始流入画坛。是该抵制,还是要借鉴吸收?面对新的挑战,他没有犹豫,大胆吸收西方先进画法,独创并加以丰富了拓彩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至于在当时,一提起拓彩画就能想到赵先闻。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进行适当的冲击,我觉得是件好事。”他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不可能都是好的,那种主张全盘接受和吸收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艺术创作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勇于摒弃,大胆创新,艺术发展才会枝繁叶茂。他也提到了在今年10月31日“美丽徐州•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的研讨会上,有不少声音主张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寻找新的创作途径。对此,他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了《从现实走向现代》的发言,直言传统不能回归,艺术呼唤创新。倘若一味寻求回归传统,社会岂非要停滞不前。

  ▲作品欣赏

  中国美协理事、原山东画院院长刘宝纯曾这样评价:“赵先闻的画有功力、有深度、有跨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赵先闻也以“有别于古人或大师的风格”为自己的目标,孜孜以求,乐此不被,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他的“荷花系列”,已然自成一家。

  “明清之后,文人画大兴。重笔墨,轻造形,竞相尚简,陈陈相因,画面形象日益空洞,以至于笔墨竟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赵先闻说,他感到悲哀痛心的同时,也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洗涤这种风气。为此,他一改传统荷花平面、单薄和局部的画法,代之以全景式的沉厚与纵深,用生动的细节刻画,将具有纵深关系的画面引入一个不断变化的深度,清晰地勾勒出整体韵律运行的轨迹。在他的荷花作品中,没有古人的影子,没有现当代大师的痕迹,全部属于个人的发现与创造,也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他的“荷花系列”作品先后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国部分驻外使馆收藏;《盛世和风》与《菊颂》连续三年在《人民日报》三次刊发;《和风》荣获第三届中国香港书画交流展——“相约香江”金奖;2008年大型美术期刊《中国花鸟画研究》在“走红名家”专栏以八个版的规模重点推介……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和认可,赵先闻并没有停滞追求艺术个性发展的境界。

  他明白,传之后世的作品并不能完全展现一个画家真正的思想精髓,他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创作理念上进行个性的突破和总结。

  “时下很多年轻画家遇到作品不被认可的窘状,在我看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作品一味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赵先闻说,个性的发展和塑造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地发现、丰富并拓展自己的个性,艺术成就才会有所突破,作品才能得到认可。他还说,他很欣赏宋代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一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受此启发,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总结性地把艺术的个性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他提出的境象说。

  ▲作品欣赏

  “境象说的第一阶段是模仿之境、他人之象,也就是所谓的无我阶段;第二阶段是造化之境,有我之象,这是有我阶段;第三阶段是无境之境、无象之象的无我阶段,这也是艺术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赵先闻解释道,第一阶段的境象说,是一个模仿他人的过程,也是每个艺术家都要经历的阶段。绘画初期,任何人不可能有自己风格,于是模仿他人的绘画风格和技巧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只会将这一阶段当做形成自身风格的过程,而非终极目标。若将这一阶段作为自己的终结之境而一味模仿,只会让自己的作品沾染旧气,而无古风。第二阶段的造化之境,则要求画家走出模仿,认清似真似幻的大千世界,走向自然,基本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一阶段好比自己学走路,耗费的时间长,花费精力大,很痛苦,也很孤独。经受不住“蝶变”的阵痛,则不能形成自身风格;一旦破茧成蝶,则会真正达到有我境界,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当艺术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时,则又回到了无我之境。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它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是对人生经历厚重积淀的大彻大悟。这一阶段,知道了自己要追求什么、要放弃什么,看淡世俗,谈笑人生。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愉悦地体味作画的乐趣,达到真正逍遥的禅佛境界。这种随心所欲的无我之境,才应是艺术大家追求的终极。

  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滨州画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创新、追求个性的画家。如今的画坛,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景。

  诚如著名美术评论家李长英在《赵先闻新写意花鸟画浅析》一文中所言:“对于赵先闻先生和作品,我们毋须进行师承渊源的追问,也无需做风格流派的探寻归类,仅以色彩而言,仅以色彩的绚烂感觉,我们可以断言:这是一位有自己主张的、有个性的画家。”

  ▲作品欣赏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样的艺术才能让百姓喜闻乐见?面对艺术创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思考着。

  “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才是艺术的父母。”赵先闻说,一个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家,理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己的作品同时代和社会结合起来。只有尊重生活、深入生活,艺术作品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赵先闻就坚持到处写生。摩诃岭下,有他踏过的足迹;鹤伴山前,有他清瘦的身影。还有邹平焦桥、黄河农场、济南帆布厂……那些曾经提供素材的地方,都印记着一个画家坚忍不拔的追寻。长期的深入生活,既奠定了他扎实的基本功,也让他最早意识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艺术发展的方向。

  “在我的创作理念里,艺术应该是阳光的,是要反映第一线劳动者生活的。”赵先闻坦言道,艺术作品需要在表情达意中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因此,在他的第一个画集里,看到更多的是朴实的车把式、可爱的小姑娘、活泼的小学生……不管是授课教学,还是座谈交流,他反复强调,只有深入生活,体验其中的疾苦和感情,才能创作出感人的正能量作品。他举例道,假如将一个农民请进画室,那就不是深入生活,而只是一种写生。因为,一旦进入画室,这个农民就是僵死的,完全没有了生活中的生机和自然。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创作意识,他才能在画荷作品中数十年如一日,对荷花深入了解,潜心观察感悟荷花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自然状态下的生长规律,并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国画的画法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荷花图。

  ▲作品欣赏

  “那是我属于我自己的荷花,是对生活充分理解感悟后创造的荷花。”赵先闻欣慰地说,只有在生活中沉淀自己,才能真正“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

  面对当下一些美术创作对生活追求不够、理解欠缺的现状,赵先闻直言这种病态的创作理念,只能让画家裹足不前。因为他们距离生活太远,看不到生活带来的震撼。更令人气愤的是,有些人竟然还打着旗号说自己在反映生活,但在他看来,那是在调侃生活,反映的是生活的阴暗面。非但不尊重生活,反而是在玩弄生活。

  “艺术毕竟是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天地,各种创作的理念也会相互碰撞。而我要做的,不是在口舌上一较高下,而是继续沿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在赵先闻看来,没有比作品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理念的方式了。

  ▲作品欣赏

  海瓷艺术理论的奠基人

  诚如赵先闻所说,他从来不会拘泥于自己固有的艺术领域。艺术风格要个性创新,艺术领域也要开阔宽广。为此,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海瓷艺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洋贝瓷才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直到2009年左右,海瓷的发展才真正上升到艺术的品类。”他说,海瓷艺术是以贝瓷为介质,凭借它“白如玉”的质地属性,由当代艺术家和科技人员共同研制创造的独具时代特色和“海洋七彩”艺术风格的新兴陶瓷艺术。而作为我国最早涉足海瓷艺术的著名画家,他的海瓷艺术作品早已成为滨州市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和艺术陶瓷之都景德镇近千年的发展史相比,海瓷艺术还是一个相当稚嫩相当彷徨的起步阶段。虽然如此,瓷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还是需要在思考中不断总结,以更好地把握住海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赵先闻说,他在创作海瓷艺术作品的同时,还从更高的理论层次论述了海瓷艺术的学术性、艺术风格、品牌理念以及海瓷艺术发展中应注意的各项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理论体系。

  ▲作品欣赏

  他认为,海瓷艺术要能够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陶瓷艺术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新的品牌,就必须独具自己的个性特色,才能够称得起海瓷艺术。因为海瓷艺术刚刚起步,要给它的特色与本质定义,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瓷质、所处的时代、与前人的瓷品特色相比较,更应毫不动摇的打造“海洋七彩”的概念。

  如此而论,他总结说海瓷艺术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代感。作为当代的艺术,理应体现当代的风情声茂和时代精神、对多元化的追求;二是生命力。它将绘画与瓷身有机融合,使之有生命感,获得生命的启迪和感悟;三是色彩感。它致力于打造海洋七彩,包括海蓝、珊瑚红、蝶鱼黄、珍珠白、海葵紫、藻黑、海草绿等颜色,将海洋题材作为海瓷艺术的核心,色彩更加明艳、多样。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海瓷艺术也不仅仅是画法和火候问题。过多的满足于艺术家往来的频繁,作品的量化,或者满足于器物的多样化,或者喜悦于与中国画味道的相近,这是十分不够的。”赵先闻说,海瓷艺术如果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它必须在初创时期就开始着眼积累建立它的思想体系,即理论体系、艺术体系和技术体系。

  ▲作品欣赏

  他说,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一个伟大的理论相伴随,没有理论指导的艺术活动很可能是一种匠人模仿和重复。海瓷艺术应该在自己的初创时期对海瓷艺术的属性、特点、文化意义,对传统与现代,多样性与方向性,品牌的完善与推广,团队的建设等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摆到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位置上来考虑。有了理论指导,海瓷艺术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品牌。此外,瓷画艺术的灵魂是艺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家和作品。只有体现了艺术的价值,才能够体现海瓷的艺术价值。同时,他还反复强调,海瓷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没有技术人员提供一个非常好画的条件,单靠艺术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海瓷艺术也要重视技术体系的科研课题,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

  为了寻求一种最适合海瓷艺术发展的模式,赵先闻还冷静地将“海瓷艺术不等于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性、建立自己的攻关团队”等问题明确提出,以希望中国的海瓷艺术在流光溢彩的艺术长河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就是我在创作中,反复实践并经长期思考而形成的海瓷艺术理论。”赵先闻说,他相信这一理论定会在海瓷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时光倒流到2009年8月,时任的滨州市委副书记孙儒声赴京向迟浩田将军汇报中国海瓷艺术的研发工作,并将赵先闻主创的“天球瓶3号”予以奉赠。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今年,迟浩田将军由衷的称赞声,吹响了赵先闻开辟海瓷艺术领域、攀登海瓷艺术高峰的号角。

  ▲作品欣赏

  唯有不寻常的经历,才能创造不寻常的人生。或许,这句话也正是赵先闻艺术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94年之后,赵先闻离开了生活长达二十余年的滨州。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开启了他长达十二年的“流浪”和求索。从山东省电视书画院到新华社山东分社,从山东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到香港国际美术报,一路走来,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升华。

  “十二年的求索过程,让我的思考跳出了艺术创新的范畴,开始研究艺术的原创。”赵先闻说,特别是在北京的四年时间里,他就开始着手进行这项研究了。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他看了一些民族文化遗址,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特别是老庄及道家的学说,西方马斯洛、S•汉瑞提、赫伯特•里德等哲人关于艺术创造的理念,陪伴他在北京西山渡过了艺术生涯的“蜕变期”。后来,他又目睹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艺术的最早状态就是原创,也开始了他对人的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灵感与悟性的研究。

  2008年底,由赵先闻担纲的中国(北京•滨州)现代原创美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对原创美术,他力求把绘画艺术放在理论和学术层面进行更高的研讨和修造,也因此填补了我国原创美术理论的空白,成为目前我国前沿的美术界学术理论。作为这一理论的开拓者,赵先闻也被誉为原创美术研究第一人!

  ▲作品欣赏

  谈起原创美术,赵先闻简言道,原创美术即原始创造的美术样式。或者说,原来的、最早的、最初的。它不是临摹别人的,而是不同于别人的,不可重复的,是属于自己的、最先画的。他还把这类从未正式走向画坛的未来大家,称之为原创美术家。他很希望,在他研究的这一崭新课题里,将来也会出一些神品和大师。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原创画家的潜能。因为原创美术的概念已经摒弃了原有的绘画技法,完全不必考虑其他,想画就画,纯粹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动力。”赵先闻介绍说,只要给人以形式快感,节奏韵律感、情绪反应及空间虚实的层次感的绘画作品,都可以称为原创美术,不需要任何的条件框框限制,关键是激活人的原创美术细胞。研究院研究的重点就是探求激活普通人艺术细胞的理念,程序以及方式方法,引导其开始原创美术创作,让没有绘画训练的人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美术创作,享受到艺术创作的高峰体验。

  没有固定的范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是,他对原创美术的研究却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的事业,一定会为艺术的百花园增添奇葩。

责任编辑:赵新波
新闻关键词:画家赵先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