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惠民何坊:红灯笼里“扎”出幸福年

2021-02-09 18:52:00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9日讯 裁好的芦苇顺着铁铊尖往下一按,芦苇顺槽分出六股苇篾,苇篾上下翻转跳跃,不长时间,如伞状散开的苇篾便形成一个圆柱形框架,一张红红“喜”字的透明玻璃纸一卷一缠,两头再用桃红色彩纸一包,一个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做好了……

  腊月二十五,山东省惠民县何坊街道张大官村村民张洪斌和老伴儿正忙的热火朝天,他们不是在准备年货,而是在扎灯笼,院子里的铁丝绳上挂满了灯笼架子,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红绿相间,充满喜庆红灯笼的成品和半成品。

  山东省惠民县何坊街道苇编灯笼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其他地方圆滚滚的灯笼不同,何坊苇编灯笼更像一个玉米棒槌,长长的,描有文字和花草动物的玻璃纸外罩蒙在外面,两头用红色光纸糊好,喜庆、吉祥。

  张洪斌今年64岁,14岁开始学扎灯笼,已经编了50年了,是当地“手扎灯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

  进入农历十月份,他就开始为做手扎灯笼做准备,先去村边芦苇塘收割芦苇,回到家后,把“像筷子般粗壮结实”的芦苇一根根挑拣出来,去掉苇叶,晾干,然后再经过破蔑、浸泡、起底、编织、整形、裁纸、画图、糊纸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前些年,塑料灯笼广受欢迎,手编灯笼眼看着就没有市场空间了,我们这里好多家扎灯笼的都不扎了,但我还是想着把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下来。”现在,随着喜欢纯手工制品的人又多了起来,张洪斌家的营生也逐渐换发新生机。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上门收灯笼的人比往年少,但这依然不能削弱老两口的信心。

  扎一个灯笼需要2个多小时完工,今年零卖到了10块钱,除去买芦苇、玻璃纸、颜料及灯架等费用外,能净挣6元。不仅是张洪斌家,整个张大官村,周围的东小吴等六、七个村庄扎灯笼的村民也达到了100多户。

责任编辑:王晓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