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滨州频道 > 精彩专题 > 滨州地标 > 我与祖国共成长 > 正文

黄河情怀 跟随赵先闻步履黄河之滨的时代印迹

2019-09-29 16:1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滚滚黄河奔流神州大地,魏巍黄河楼俯瞰初夏秋冬。滨州,一座赋予历史记忆的魅力之城;黄河,一本读不完的生命之书。被誉为黄河口画家的赵先闻,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作为黄河赤子,以其滴水之光,以其丹青之笔,写意时代,唤醒了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几十年的美好记忆。

    鲁网9月29日讯 滚滚黄河奔流神州大地,魏巍黄河楼俯瞰初夏秋冬。滨州,一座赋予历史记忆的魅力之城;黄河,一本读不完的生命之书。被誉为黄河口画家的赵先闻,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作为黄河赤子,以其滴水之光,以其丹青之笔,写意时代,唤醒了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几十年的美好记忆。

  记忆尘封,画笔有情。赵先闻现珍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200多幅画作,不但记录着一个著名画家的艺术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着黄河滩、黄河地、黄河人当年的那些人和事。

  八十年代描写黄河入海口的一组文献级作品映入眼帘。一张就表现了当年令世人振奋的黄河稻改。在以前,黄河中下游是不能种植稻子了。但稻改之后,黄河三角洲的人民从此吃上了自己种植的、黄河水灌溉的优质米。

  纵观这一组作品,无论是《黄河稻改》《冰凌奇观》《地上泥河》还是《精彩神仙沟》《军马巾帼》,无不反映了黄河人的精神,黄河人的灵魂,黄河人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农民的肖像画记录了四十年前的真实故事,他们分别是惠民县毛刘公社邢何大队的村支书、道旭水利工地的劳动模范,还有故乡的孩子们……看着画,似乎又闻到了泥土的芳香,似乎又听到了那沁人肺腑的乡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河口所在孤岛采油厂的女工们,她们年轻、美丽、大方、质朴,看到她们的倩影,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摆放在她们桌上的“干枝梅”,一簇簇白白黄黄的野菊花,大片大片紫红紫红的黄宿菜,苍苍茫茫的野芦苇,以及在黄河口湿地上空飞翔的海鸥……在这里,赵先闻成就了他的黄河口成名作《在黄河入海的地方》《我爱蓬蓬棵》。

  在黄河南岸,邹平就像一个怀抱中的孩子。1979年前后,赵先闻写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邹平西董山区。在采访现场,我们有幸看到了画集中收录的几张摩诃岭、鹤伴山、雪花山的风景。穿越时速,现在再去那儿揽胜,除却几座豪华的建筑,天地间依然是绿色的原野,参天的大树和蓬勃的青山。

  上世界八十年代,赵先闻不但创作了大量作品,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及改革开放初期黄河两岸如火如荼的生活场景。还泛泛去了邹平焦桥、黄河农场,创作出《虎口拔牙》《新的战斗》等连环画。时代速写,时代人物,时代梦想,时代故事。当生活在和谐幸福文明富裕的新时代的黄河人,再次翻阅这些画面时,是否也会荡起激动的涟漪呢。

  心无杂芜,描绘和谐盛世。赵先闻老师泼墨最多的应是他的荷花题材的作品。荷是寓言之花,是象征之花,是重之花,盛可如个体生命,残可喻江山社稷,而又美之如人格。盛世荷风,和和美美,曲曲荷韵,也正是民族之韵,黄河之韵。

  金秋季节,华章十月。黄河岸边,黄河楼下的荷塘里,一只只饱满的莲蓬像一副写意的水墨画慢慢展开。

  (讲述:赵先闻 整理:王树强)


初审编辑:李波
分享到:
./W0201909295895121785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