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滨州无棣老战士杨福生 勇驾战机空战 战斗中“顾不得害怕”

2021-04-28 10:3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8日讯(记者 杨国永)4月18日上午,滨州“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团来到滨州市无棣县,记者一行参观了无棣县烈士陵园,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杨福生、宋本伦,听他们讲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无棣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71年,之后多次修缮和改造,2004年3月,经全面考察论证,在县城西区规划建设新的烈士陵园,2005年3月陵园实现整体搬迁。

  跟随园区工作人员的讲解,采访团一行走进了无棣县烈士陵园,园区由革命烈士墓、纪念碑、悼念广场、革命历史纪念馆组成,陵园中央高达20.4米的纪念碑巍然耸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基座南面镶嵌着14.6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镌刻的纪念碑文,东、西、北三面是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型浮雕,再现了不同时期无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无棣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优待抚恤和褒扬室主任高鹏介绍,无棣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山东省第四批党史教育基地,登记烈士名录1247名,其中抗日战争期间的208名,解放战争期间的826名,抗美援朝期间的153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名。纪念馆内容涵盖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各个时期,纪念馆内还陈列着部分烈士的遗物。

  据了解,每年有万余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缅怀祭扫革命先烈,在此进行入党、入伍、入队宣誓等各种不同的祭奠活动,烈士陵园真正成为无棣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推动无棣县四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观完无棣县烈士陵园,采访团一行来到无棣县车王镇车镇中村抗美援朝老兵杨福生家里,听老人讲述战争中驾驶战机与敌人空战的故事。

  1931年出生的杨福生,1947年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4月因作战勇敢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杨福生被选入航空学校,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1952年6月作为第三航空学校第三期飞行科学员毕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我和三个战友驾驶战机刚刚起飞,迎面遭遇了80多架敌机”回忆起最惨烈的一次空战,杨福生仍心有余悸。在亲眼看到团长牺牲,战友被击伤的情况下,他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勇敢地冲出重重包围,最终安全落地。

  “顾不得害怕,害怕能胜利吗?你死我活的战斗害怕能行吗?”被问到战斗时害怕吗,杨福生这样回答。

  回国后,杨福生回到家乡,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1959年,杨福生被选为村支书,在主持村委工作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深得民心,村民都称赞他是个热心肠、负责任的好干部。

  在无棣县碣石山镇坡宋村媒体记者见到了革命前辈宋本伦,他是1929年出生,1948年2月入党。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大小战役无数,抗战期间他勇于杀敌,冲锋在前。1949年2月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6军在上海驻守一年,1950年10月改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朝鲜飞机场战斗中负伤回国,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吃不愁、喝不愁、花不愁、穿不愁,现在社会是真好!”宋本伦老人笑着说。

责任编辑:王晓徽
新闻关键词:渤海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