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滨州将全面完成黄河淤背区高质量绿化林带建设任务

2021-03-01 10:04:00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1日讯 2月25日,记者在滨州市召开的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作会议上获悉,为建设高质量黄河生态廊道,着力打造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新样板,滨州市制定出台了《滨州市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此次工程将在全市黄河两侧淤背区建设高质量绿化林带,新建绿化面积约3930亩、完善提升面积约1176亩,并配套建设绿化带给排水系统,工程将在4月中旬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建设“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黄河生态廊道

  据悉,滨州市黄河河道长94公里,淤背区土地面积1.5万亩,可绿化面积约1.3万亩。目前,滨州市黄河淤背区绿化主要以用材林、果树林和绿化苗木为主,包括杨树、白蜡、樱桃、桃、苹果、梨、泡桐、国槐、银杏、垂柳等20多个品种,绿化面积1.18万亩,但部分地段绿化苗木规格小、成活率低、景观效果差,亟须进行更新改造。

  实施此次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将通过高标准新建、改造提升、补植完善、抚育管理等措施,对全市黄河淤背区林带分类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林带标准质量和景观效果,建设“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黄河生态廊道。其中,将新建高标准林带,即全面清理黄河淤背区缺垄断档失管衰老果树林,林相不整齐的杨树林以及规格小景观效果差的其他林带树木,重新建设高标准林带;新建林带以乔木树种为主,根据地段具体情况形成“一段一景”的多树种块状混交林。实施重要节点绿化,在交界地段、道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进行园林式景观绿化,通过乔灌花草高低错落与常绿树、彩叶树、落叶树种合理搭配,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彩)的绿化效果。实施绿化林带提升改造,保留林相尚可、有保留价值的林带及苗圃,清除残次树木(苗木),并进行提升改造,达到整齐、美观的标准要求。保留林带抚育管理,整体保留长势良好的果树林和乔木林,以及林相整齐、健康生长的林带,对缺失树木补植完善,并加强抚育管理,提升景观效益。

  在全市黄河两侧淤背区建设高质量绿化林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绿化成效

  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将在全市黄河两侧淤背区建设高质量绿化林带,包括新建绿化面积约3930亩、完善提升面积约1176亩,并配套建设绿化带给排水系统。绿化林带建成后,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期管护,确保绿化成效。

  在具体的工程中,将选取位置节点相对重要的空白段和旅游区周边,规划建设5段总长7.3公里银杏林带、5段总长5.2公里国槐林带、7段总长8.7公里白蜡林带、8段总长6.7公里海棠林带,其他区域栽植白榆、栾树、紫叶李、木槿、红叶碧桃等树种,提升黄河大坝绿化景观效果;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取长深高速至惠民段,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植、提升等措施,打造10公里林、园、花、草、节点相结合的标准示范段;同时结合道路桥梁与淤背区交互穿插的特点,在沿黄河县市区交界地段、道路出入口等打造9个重要景观节点,建成“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黄河生态廊道。同时,在合适节点合理设置停车场地,在条件成熟村庄发展“农家乐”;改造提升已具备条件的区段,强化交通安全,确保黄河防洪工程安全和防汛工作不受影响;黄河两侧淤背区建设配套灌排水利设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4月中旬全面完成黄河淤背区高质量绿化林带建设任务

  在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建设中,将坚持规范实施、保护为主,绿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将以保护淤背区防汛功能为主,不影响淤背区防洪功能,不改变行洪的空间、淤区的土地性质、林带的属性和功能。坚持统筹兼顾、生态优先,以生态改良、环境优化为主,突出景观效果,靓化区域形象;提升林带质量,优化资源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林带以乡土树种绿化为主,节点采用“乔、灌、花、草”立体化园林绿化模式,构建“一段一景”,打造具有沿黄地域特色的生态廊道。

  为确保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滨州市成立滨州市黄河两岸淤背区绿化提升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推进小组将组织专业验收队伍,对淤背区林带建设工程完成情况进行现场验收。4月中旬,将全面完成黄河淤背区高质量绿化林带建设任务。

责任编辑:王晓徽